因为海底地壳隆起、海面上升,日本列岛最后形成。日本列岛南北两端,均由国内架和国内断续相连。也就是说,当时的日本还不是列岛。
日本群岛坐落于亚洲东部边缘,在北纬31~46之间,由北海道、本州、四国和九州四个大岛及附近3,900多个小岛组成,呈向太平洋凸出的弧形列岛。在第四纪时,因为日本海和台湾海峡的沉降而形成今日的弧形列岛。日本全部面积为37.7万平方公里,其中四大岛为36万平方公里。日本群岛的地点,是形成日本这个自然综合体的首要条件。
地形
日本群岛在水平地形上的特征是:岛势狭长,海岸曲折,海湾海量,因而群岛的任何地方离海岸都在100公里以内。日当地表崎岖多山,平原面积狭小,山地和丘陵在群岛的地形中最占优势,据统计,日本国有75%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,其中纯山地即占全国土地的60%。山地的走向和排列多与海岸平行,分内外两带,内带坐落于日本海一侧,主要包含奥羽、越后、飞驒等较大山脉;外带坐落于太平洋一侧,主要包含北上、阿武隈、关东、木曾、纪伊、四国、九州等山脉。日本群岛的平原和低山仅占日本面积的13%,临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本国最大的平原,面积1.6万平方公里,海拔仅50米,其前身为东京湾的海底,现在是日本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中心。除此之外,还有名古屋附近的浓尾平原,大阪、京都一带的畿内平原等。
地震带
日本群岛是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环,素以多火山地震著称于世。全境火山可分为8列,即千岛火山脉、那须火山脉、鸟海火山脉、富士火山脉、乘鞍火山脉、白山火山脉、阿苏火山脉和雾岛火山脉。其中雾岛火山脉从九州南部向西南延至琉球群岛,并与台北大屯火山遥相连系。圆锥形的火山是日本最常见、非常重要的一种型式,富士山是其典型代表,此山原是一座活火山,已有百余年未见活动,山顶积雪、四时不化,有日本阿尔卑斯之称。除此之外还有盾状火山,但不如圆锥状常见,海拔1,592米的阿苏山,即是一座典型的盾状活火山,火山口到今天还常喷出很多的烟气和火山灰。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,地震带分为两列,日本海沿岸的称内侧地震带,太平洋沿岸的称外侧地震带。大地震多发生在外侧地震带,风险性最大的地震区是在大阪、名古屋和东京附近一带区域。
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,引起海啸,死伤17万多人。
总结:在亚洲国内的东部边缘,经过激烈的地壳变动,呈弧状南北走向的日本列岛的基本构架开始形成,并在更新世几经变化,而引起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冰川的消长。